教師資格證中小幼綜合素質易錯題23

https://jiaoshi.huatu.com 2024-08-12 16:27 中國教師資格網(wǎng) [您的教師考試網(wǎng)]

材料分析題

93.材料:

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優(yōu)越性,不僅體現(xiàn)于顯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,而且根植于隱性的思維模式中。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,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(xù)得如此綿長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方法論和辯證法原則,得益于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。辯證矛盾思維即是其中之一。

辯證矛盾思維特別注重時間性。既然矛盾雙方之間的辯證運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,時間就不是可有可無的,而必須是參與事件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辯證思維特別看重“時機”,追求“時中”。

“時中”一詞最早出現(xiàn)于《周易》“蒙”卦的《彖傳》:“蒙,亨。以亨行,時中也。”意思是說,蒙卦表示希望亨通,所以,以通來行事,是符合“蒙”這個時機的??梢姡^“時中”,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:一是要“合乎時宜”,二是要“隨時變通”。中而非時,不謂之中。同樣,時而不中,更不謂之中了。

《資治通鑒》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,說韓國的國君韓昭侯準備修建一個高門,但他的謀士屈宜臼卻奉勸他不要這么做。屈宜臼說:“如果你非要修建這個高門,恐怕你還等不到這個高門修建完,就要死了。為什么呢?因為時機不對。國君在自己家修建一個高一點的門樓,搞得氣派一些,有錯嗎?沒有錯。當年我們國強民富的時候,你如果修建一個高門,肯定沒有問題??墒墙裉斓那闆r已經不一樣了,秦國去年剛剛攻占了我們的宜陽城,我國元氣大傷,你偏偏要在這個時候修建高門,勢必會使百姓離心,將士散德,韓國的敗落就不可避免了。”結果,韓昭侯沒有聽屈宜臼的勸告,而屈宜臼的預言也應驗了,高門還沒有修好,韓昭侯就去世了。

當然,這只是一個小故事,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。正如屈宜臼說的那句話:“吾所謂時者,非時日也。夫人固有利、不利時。”意思是說,我所說的時間,不是客觀的時間,而是參與到事情當中來的時間。在合適的時間做一件事情,效果會很好;在不合適的時間做同一件事情,往往會很糟。這正是“舉事而不時,力雖盡而功不成”的道理。

正因為此,中國文化對時間非常敏感,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時而動,順勢而行。

《中庸》中說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”宋代學者朱熹在注釋“時中”時也說:“蓋中無定體,隨時而在,是乃平常之理也。”即是指,“中庸”,是因“時”而“中”的,并非騎墻、折中,更不是簡單、僵化的“中間地帶”。“時中”又是何其之難!因為它在實踐中很難把握,你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抓住它,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實踐。但是,認識到這種困難并不是壞事,因為你一旦明白了“時中”的艱難,就會有一種危機感。而這種危機感又會讓你在行為中謹小慎微、如履薄冰,相時順勢,減少犯錯。

(摘編自祝和軍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辯證思維》)

問題:

(1)辯證矛盾思維為何特別注重時間性?請結合文本,簡要概括。

(2)追求“時中”,對個體而言有何價值和作用?請結合文本,簡要分析。

94.材料:

①從形而上的層面上講,審美也是一種終極關懷。我們知道,人的獨立意識,產生于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的歷史性分裂。這種分裂是文明的結果,同時也帶來了文明的問題。于是,生的孤獨、愛的寂寞、死的煩惱,便成為一切文明社會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。為了解除這些疾患,人們不僅追求物質的滿足,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,這也便是“終極關懷”的動因所在。

②大致說來,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方式:一種是給多樣的現(xiàn)實世界以統(tǒng)一之本體存在的哲學承諾,一種是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,一種是給異化的現(xiàn)實人生以多樣之審美觀的藝術承諾。隨著人類文明的發(fā)展,哲學之本體論和宗教之形而上學紛紛面臨著學理上的危機,在這種情況下,藝術便需要自覺地承擔起為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歷史使命。

③一般認為,藝術的價值十分重要,這其中既有認識論的內容,也有倫理學的成分。而在我們看來,認識內容的多少并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,否則,徐悲鴻筆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學原理的《奔馬》便不會價值連城了;倫理成分的強弱也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,否則,貝多芬譜寫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《月光》便不會被千古稱頌了。說到底,藝術之所以為藝術,不在于認識,不在于教化,而在于給人想象的空間和情感的慰藉,是對遭受異化痛苦的人們所進行的精神關懷。相對而言,我們可以將這種精神關懷分為初級和終極兩種類型。所謂“初級關懷”,是對人們生活情緒的放松、撫慰、宣泄,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恢復到健康狀態(tài)。比如我們在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,到影院中去觀賞一部驚心動魄的美國大片,到歌廳里去唱幾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,雖然沒有什么強烈的精神波瀾、深刻的靈魂觸動,但總歸是一種精神享受。所謂“終極關懷”,則是對人們生存意義的感悟、理解、追問,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。比如我們在孤獨、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機的時候去音樂廳欣賞一部交響樂,去歌劇院觀看一部悲劇,雖然不見得開心、解悶兒,但常常會有一種心靈的觸動、情感的慰藉。對于不同層次、不同狀態(tài)、不同境遇中的欣賞者來說,這兩種藝術各有其存在的理由。但是,就藝術自身的價值而言,后者顯然要比前者更有意義。

④一部優(yōu)秀的藝術品,哪怕是些平平常常的事物,也總能上升到“終極關懷”的高度加以理解。譬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寫的那首五言律詩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,從字面上看,通俗易懂,仿佛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,但它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,自有其“終極關懷”的重要意義。那“一歲一枯榮”的生命歷程,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樣,在宿命的輪回中不斷燃起新的希望。一首40個漢字的短詩如此,一場戲劇、一部電影、一篇小說更是如此。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,無不具有形而上的“終極關懷”。

⑤與西方社會相比,中國古代的哲學本體論并不發(fā)達,宗教也并不占據(jù)意識形態(tài)的主導地位,因此古人的“終極關懷”往往是通過審美活動加以實現(xiàn)的,這種“代償功能”也正是中國古典藝術特別發(fā)達的原因所在。我們知道,文明的人類之所以陷入異化的痛苦,乃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利刃斬斷了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的原始紐帶。因此作為治療異化痛苦的古典藝術,最常用的方式是將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的斷裂重新彌合起來,從而將短暫的現(xiàn)實人生與永恒的自然存在聯(lián)系起來,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族類生活聯(lián)系起來。

(選自《中國審美文化簡史》,有刪改)

問題:

(1)如果一個時代的宗教與哲學不發(fā)達,那么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會以什么形式實現(xiàn)呢?為什么?

(2)結合文中的觀點,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。

荷蘭畫家梵·高的名畫《星夜》所描繪的景象與現(xiàn)實世界的星夜不同,畫面上11顆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圍翻滾著,像熾熱燃燒的火球。評論家說,這幅畫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精神。

95.材料:

“禮”,這個筆畫簡單的字眼,解釋起來卻有些復雜。這世上本來沒有“禮”,只是因為集體生存、社會發(fā)展的需要,才產生了“禮”的儀式,造出了“禮”的漢字。“禮”字的繁體是“禮”,本字為“豊”,一看便知與祭祀有關。在甲骨文中,“豊”的頂部就像兩串美玉,底部就像有支架的建鼓。合起來就是擊鼓奏樂,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靈。上升到定義,就是履行敬神祈福的儀式。

《禮記》云:“經禮三百,曲禮三千”,可見禮儀數(shù)量之多。其實,這么多“禮”是根據(jù)時間、場合和對象制訂的,并不需要時時、處處、人人都去掌握。外交上有個術語叫“國際慣例”,社交場合的“禮”也是約定俗成的慣例,大家都按慣例行事,就習以為常了。在今人字典里,“禮”也分虛實兩類,虛的如禮節(jié)、禮儀、禮貌、禮俗等,實的如禮品、禮金、禮服、禮花等。還包括與“禮”相關的人事和行為,如禮賓、禮遇、禮聘、禮讓等。大到國家和社團,小到街鄰和家庭,“禮”無處不在。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特質是“禮”,西方語言中沒有“禮”的同義詞;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,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。我們常說,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,因為禮儀與文明是相統(tǒng)一的,禮儀是文明的載體,文明是禮儀的內涵,沒有了禮儀,文明也就無所依附。

現(xiàn)代的“禮”,主要體現(xiàn)在外交與社交領域,而“禮”在古代還被看作是核心價值觀,用來調整社會關系,具有制度屬性和法律屬性,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(guī)范,即所謂“禮法”。“禮”的本意是“別尊卑,等貴賤”,其本質是對奴隸主中不同等級的人所享有不同禮遇的規(guī)定。先秦諸子都強調“禮”的作用在于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系上的社會差異,這也正是“禮”的本質內涵。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去選擇合乎身份的“禮”,否則就是非“禮”。

魯迅有個著名的立論叫“禮教吃人”。他所抨擊的“禮教”,興起于封建社會,其實質是封建禮法。有人把“禮教吃人”與孔子聯(lián)系起來,那是記錯了賬??鬃釉唬?ldquo;敦禮教,遠罪疾,則民壽矣。”孔子倡導的禮教與封建禮法有著本質的區(qū)別。封建衛(wèi)道士從孔子那里取火,不是去愛人而是害人,這關孔子什么事?

“禮”經夏、殷、周三代沿革,到周公的時代已經比較完善。因此孔子說,“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”。孔子遵從的就是周朝的典章禮制,這是他的政治理想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孔子是為“禮”而生并為“禮”奮斗了一生。孔子為何給兒子取名孔鯉,“鯉”者,禮也。他讓兒子自小就要學詩、學禮,并說,“不學詩,無以言”“不學禮,無以立”。“詩”和“禮”是古人教育后代最基本的功課,所以有“詩禮傳家”之說。有的學者把文化分成觀念形態(tài)、制度形態(tài)和物質形態(tài),而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禮是把價值觀念、制度設計、物質載體統(tǒng)合在一起,并且包含了風俗習慣的文化形態(tài)。還有學者認為,文明產生在國家之前,禮儀產生在文字之前,文化的傳承不僅依靠語言、文字,還依靠禮儀。中國文化作為唯一沒有間斷的原生文化,是以禮為標志和根源的。

(摘編自王兆貴《言之有“禮”》)

問題:

(1)文章為什么說在我國“禮儀是文明的載體”?請簡要概括。

 

(2)請根據(jù)文章,簡要分析“禮”的發(fā)展進程及其存在意義。

【答案解析】

關注公眾號

推薦閱讀:

教師資格考試公告

教師資格考試大綱

教師資格報考條件

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

責任編輯:欣欣

教師教育網(wǎng) 教育信息網(wǎng) 人事考試網(wǎng)

>>更多教師資格通用相關信息/資料查看

2024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試卷分析匯總2024年教師資格人物考點手冊匯總2024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考前必考點匯總2024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考前心理調整匯總2024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前沖刺很關鍵,心理調節(jié)有2024年下半年教師資格準備充分,杜絕意外

精彩推薦

換一換

有報考疑惑?在線客服隨時解惑

公告啥時候出?

報考問題解惑?報考條件?

報考崗位解惑   怎么備考?

沖刺資料領?。?/p>

咨詢
在線客服×